在古代的白话小说和戏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相公”这个称谓,即使在民国时期,“相公”仍是人们熟悉的口头用语。
“相公”这个称呼通常用于对读书人或者妻子对丈夫表示尊敬。例如,元朝武汉臣在《玉壶春》中写道:“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明朝凌蒙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店家道:‘原来是一位相公,一发不难了。’”这里是对读书人的敬称。另外,元朝无名氏在《举案齐眉》中写道:“梁鸿云:‘夫人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我不敢穿。’”《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这人姓魏,好一表人物,就是我相公同年。”这是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相公”的最初称呼是指曹操,也只有对他一人这样称谓。在西汉时期,丞相封侯时不授予公爵的封号,而在东汉时期,丞相则不再被封为侯爵。直到曹操时期,以他的丞相官身封为魏公,因此被称为“相公”。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清朝,“相公”竟成为了男妓的代称!
起源于北京、天津一带的传统戏剧将小旦角色视为“相公”,清朝小说家文康在其作品《儿女英雄传》中曾写到:“他们在这些人面前,并不敢直呼‘小旦’,而是称其为相公。”
在封建社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蓄养男宠的传统。在达官贵人们的心中,漂亮的男优们自然是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公”一词逐渐演变为指代男妓或男娼。
《朝市丛载》一书记载了一首赞颂男妓或男娼的诗歌,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风采:“在弯曲的巷子里,男妓或男娼蹑足而行,婀娜多姿,宛若鲜花,但却要小心避开路人的目光,只得拉下一块轻纱作为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