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哪两弹?
也许有人说是“原子弹、氢弹”,其实正确答案是“导弹、核弹”。
其中,导弹/运载火箭作为核弹头和卫星的投送、运载工具,一直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点发展项目;原子弹、氢弹统称为“核弹”。
“一弹”变“两弹”
上世纪50年代,对于战略威慑力量,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国用飞机扔向广岛的原子弹,以及美国后来研制成功的氢弹,原子弹与氢弹统称为核弹。
在这里,负责大规模毁伤的是核弹,负责投送威慑的是飞机,分别相当于“子弹”和“枪”。
于是,我国发展战略威慑力量的早期构想也是“飞机扔核弹”。
直到钱学森被营救回国。
他提出,导弹,是应优先发展的威慑投送工具。
根据钱学森的建议,中央作出了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航天两大集团前身)成立,标志着我国导弹事业正式起步,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诞生。
“两弹为主,导弹第一”
1960年1月2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1960年国防建设工作纲要》。《纲要》明确:应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而以导弹为第一……保证“两弹”的研制需要,以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国防尖端技术。
1964年10月,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西方一些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殊不知东风二号导弹早在几个月前就已试飞成功。
两年后,东风二号甲导弹核武器热试验,也就是“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有“弹”有“星”
1965年,我国发射首颗卫星工程再次上马,聂荣臻、钱学森等当机立断,基于中远程导弹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事实证明,这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避免了浪费。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此,“两弹”与“一星”皆取得标志性成功。
“两弹一星”元勋和“两弹一星”精神
回望历史,“两弹一星”既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大项目,更是打牢国家工业基础的体系工程。“两弹一星”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全面推进了我国国防实力质的飞跃,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整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还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科技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