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图作品赏析(董源《潇湘图》:一帘烟雨梦潇湘)

  • 100人浏览   2024-10-29 08:30:31

潇湘图是中国古代诗画创作的一重要母题,以幽怨之美,受到历代画家和诗人的青睐。“潇湘”本指湖南洞庭湖一带的山水,后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潇湘自古就是贬谪流放之地,自屈原创作了贬谪文学抒发怀才不遇、蒙冤受谤之怨以后,诸多与其有着相似经历的迁客骚人如贾谊、杜甫、柳宗元、秦观等,都于此地发出同声之叹。

自先秦以来一直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潇湘意象的诗词、文学作品出现,潇湘已经成为一个美学意象,但五代以前鲜见“潇湘图”的创制。以山水笔墨表现主体心境,五代董源是第一个正真的尝试者。在山水画实践上,董源是对唐以来传统金碧雄伟风格的第一次背离。

董源《潇湘图》以平远的构图方式、对笔墨皴擦渲染的独特要求、所呈现出的温润苍茫之境,恰好满足了主体表达幽微悱恻之内心体验的需要。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繁,南唐偏安一隅,政权颇有风雨飘摇之感。这反映在文艺上就是作品转向了对细微惆怅的心绪的表达,如李煜的词就是文学的代表。绘画上则是董源开启了观照自我心境之风。他把这种复杂的情感隐藏在描山画水、夹带叙事意味的画面中,留给后人极大的解读空间。

画面中山势平缓,山形状圆融饱满土质肥厚。由于南方山水茂密的植被,对山采用了点子皴和披麻皴结合的方式。线点结合浑蒙一片,看不见具体的线条,但却有山体结构和轮廓的质感。山体的暗部,山下的土坡,江上的小洲,用淡墨层层皴染,有一种湿润沉静之感。加上山间烟云微泛起,草木润泽,应该下着蒙蒙细雨。这本就浑蒙的山,更是弥漫了一份莫名的幽怨之情。

画的右边和下部,是宽阔的江面。江中渔船点点,人物栩栩如生,动与静之间营造出生机无限。近处叙述着一个送别的故事,红衣人坐船远行,岸上的人依依惜别。这个故事确有几分惆怅,但并不悲伤。山的浑蒙、地的润湿,与人惆怅是一种精妙的应和,优美中泛着淡淡的惆怅,这就是一种经典的美——潇湘意象。

《潇湘图》不仅是一种美学的意象,在技艺上有很多伟大的创新之处。

《潇湘图》中的云,许多地方采用“渲淡”手法进行了渲染,他用淡墨和水层层渲染使山中的云雾隐隐其中。左边的山被一层云雾笼罩,云雾采用以黑衬白的方法表现,再以苔点使山形变得浑然一体,而云层又饱含水气,使得观者有一种云在山中,山在云后的感觉。在画面靠中间的位置,作者在两峰之间的云雾后面用淡墨渲染出似有似无的远山。在画面的上方也就是山后的远景,从上而下,由浓到淡,用淡墨层层渲染出远方的云雾和远山体现出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感觉。

《潇湘图》中的水,图中用“渲淡”的手法对岸边、溪脚进行了渲染,而中间则以大面积的留白式水法示意水面。另有继承了“渲淡”技法的米氏父子,米芾曾评价“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技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州诸掩映一片江南。”

董源的披麻皴是他最擅长的皴法,《潇湘图》里使用的皴法就是典型的披麻皴。画中的景色山势平缓,线条蜿蜒平滑,以中锋用笔的笔法高度表现了江南山水的柔润之美。董源生活的江南,多以丘陵地貌为主,雨水充沛土地湿润,因为经常下雨的缘故,经过雨水冲刷的山体表面会形成自然的纹路。董源的绘画技法就是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先以较为连贯的长线条勾出山体大概的轮廓,然后用短线条层层加盖累积,慢慢模糊了长线条的轮廓。用笔轻重不一,长短有致,然后用细密的苔点丰富在山石中间,最后用线条提炼出山体的块面、结构。


董源也许并不知道这套由他创新出来的绘画技法能够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后世宋、元、明、清的诸多山水画大家都把披麻皴当作了经营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工具。尤其是明末的艺术巨匠董其昌对董源的“披麻皴”做过格外深入的研究并将披麻皴”作为甄别董源作品的重要准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