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准备材料:竹条、宣纸、风筝线、棉线、胶水。没有宣纸可以用报纸代替,但没有竹条和风筝线的最好还是买个材料包。
说明书告诉我,常见的风筝有三种:瓦片形的、钻石的、蝌蚪形的。
既然选择了手工,就要做一个最难的。所以我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制作难度最高、也最有乐趣、放飞最容易最稳定的——瓦片风筝(也是考虑到可以把大榜Logo画上去)。
制作骨架前,我们要先学会把两根竹条捆在一起:用细棉线在两根竹条交点来回绕个十圈八圈,然后打结固定。
瓦片形风筝的骨架是用三根竹条拼成的一个“又”字。
“又”字的顶点交点,用刚刚学会的打结方法固定好,很简单。
说白了这一步就是画画!
上色!
搞定!画得像不像?!
绷线是用一根风筝线,绑在骨架顶端的两个尖尖上,把竹条拉到拱起来。
这样,风筝就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的了,说明书上说,立体的风筝更容易在天上保持平衡。
所以说,竹条一定选择有韧性的才行。新鲜的竹条没有韧性,稍微一掰就断了,串串吃过的签签也很脆,不得行。
做好绷线之后,顺便纸面糊在骨架上。真的是糊,材料包里送的胶水竟然是浆糊。
把尾巴也黏上了,尾巴的重量可以让风筝在空中抬起头。
啊提线,提线是风筝的灵魂。不过做提线可能还需要一点数学知识。
提线需要三段线:第一段连接风筝的两个顶端AB;第二段连接AB的中点C和风筝的中点D;第三段线就是拿在手里的那根线,连在CD的前半段E。
为什么要做一个E点呢?E点的作用是让风筝获得一个前倾的角度,这样才可以兜住风。看图不理解也没关系,在放风筝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提线制作好之后,整个风筝就大功告成啦。做完风筝很开心,毕竟是自己亲手做的小玩意儿,已经能想到它飞向天空的样子,也担心它飞着飞着就没了……
不管怎样,接下来就是去放风筝了!
准备放风筝的时候,我才发现在市区找到一块儿空地有多难,甚至比制作风筝还要难。对,身边全是高楼,头顶都是树枝、电线!
我甚至问了出租车司机,司机想了半天,最后推荐我去三环外。于是,我去了青龙湖。
踏进青龙湖大门,就碰到很多手里提着风筝的人,感觉确实来对了地方。
青龙湖真漂亮,遇到好天气强烈推荐来这儿玩耍!坐4号线到成都大学站出C口就到了。
传统风筝之所以被淘汰,我想可能还有它不方便携带这一原因。别人的风筝都是卷起来一小束,我这还得专门为它提一个袋子,又怕压又怕折,得时时刻刻小心拎着。
再一次感叹,天气真好,青龙湖真漂亮,不过风有点小。虽然有很多人拿着各种各样的风筝跃跃欲试,但一个真正飞起来的也没有。
人们顶多拉着线狂跑一阵子,风筝能飞多高取决于底下的人能跑多远。
在没风的时候,我特意查了一下放风筝的技巧,得到了一个土木工程学家精辟的答案,请各位风筝新手谨记在心:
接着,起风了,只有一阵风的时间,大家就把风筝都放上了天,也包括我。所以风筝能不能飞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有风……
不过我好像发现了一个问题,别人的风筝都是直着往上飞,我的风筝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有那种特技风筝的感觉。
而且,一旦它忽左忽右的角度超过了90°,它就会头朝下,跌下来。
每一次风筝跌下来之后,都会得到一大坨乱七八糟的线,和小花小草缠在一起,我放风筝的时间大概有一半是在理线。
可能是绷线太松,没有让风筝获得完美的三维形态?抑或是三条尾巴一样长,导致重心分散?我的风筝一直都在横着飞。
不过,秉持着有风放线、无风扯线的原则,我的风筝还是飞得挺高,一两百米总是有的,可以说,叱咤高空。
你得点开大图,放大,才能发现它
还是那个问题,我的风筝,在天上自己跟自己打了个架,转了个180°的弯,头朝下,直直栽了下去。
旁边所有人都在“哎呀呀呀……”
我的风筝栽进了河里。
天啊,当时我心就碎了,我感觉我要永远失去我第一只亲手制作的风筝了。
我马上把它救了起来。
看起来还能用,甚至都没有掉色(难道材料生产商早已料到有人会把它掉进水里?)风筝就是有一点好,顺着线总能找到它。
总之,这次放风筝也算成功了。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照顾了一把春风春水,完全没有辜负春天。